![]() |
有一次出差,我发现了一座古代驿站的遗址,叫马道驿。在汉中留坝县马道镇,姜眉公路边,宝汉高速公路也从旁边经过,这里就是褒斜栈道遗址。群山巍峨,风景优美,连峰去天不盈尺,枯松倒挂一绝壁。
在一座石碑上,我了解到马道驿的历史,周围还散落着一些古代石刻,精美的柱础和碑刻,想见当时的规模。一条小河流过,河上有座铁索桥,叫樊河桥。这座桥不简单,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铁索桥,据《马道驿樊河桥记》记载,刘邦大将樊哙修建此桥,桥边有文物保护单位碑。
马道历代均设驿站,清康熙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记载:又有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,马道水出焉,注于褒水。又有马道驿,旧有桥曰樊桥,相传樊哙所创云。
清初张邦伸《云栈纪程》记载:马道驿备驿马五十四匹,马夫二十七人,协济二人。
那时马道驿规模很大,已经发展成一座大的集镇,旅馆、马棚、茶馆、饭馆、酒楼、草料场一应俱全。这些废弃的建筑石雕,依然诉说着当年的故事。
马道驿的繁荣得益于褒斜栈道的交通地位,古代没有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,褒斜栈道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主干线。在栈道上的驿站位置尤为重要,入蜀、进京都得从这儿过,都得在这儿歇脚,还得在这儿补给,一路上驿站很多。
诸葛亮木牛流马,唐明皇入蜀从这儿过,所谓千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很多朝廷大员、文化名人都在马道驿留下的诗歌。
比如这首诗《马道驿丞歌》:
马道驿臣八十五,身寄西秦家东鲁。
耳聋齿脱鬓如霜,出入逢迎状伛偻。
路接青桥与武关,栈道崎岖无与伍。
……
明朝兵部尚书张佳胤写的,他还是大诗人,诗坛后七子之一。兵部尚书,一品大员,他因为政治斗争辞官告老还乡,在马道驿遇到了一位85岁的驿站主管。是山东人,有家回不去,耳朵聋了,牙齿掉了,满头白发,佝偻着腰,颤颤巍巍,还在迎来送往。诗人十分感慨,有同命相连之感,同是天涯沦落人,因此一见如故。几十年的宦海生涯,复杂的官场斗争,让他感受到世态炎凉险恶。如今他也差不多60了,才踏上回家的路,如此激流勇退,才是人生最好的结局。从诗中,我知道他沿途还经过了青桥驿和武关驿,栈道十分崎岖。
还有清朝吴振棫写的这首诗《马道驿夜坐作》:侧侧春寒向暮生,帘垂镫暗不胜情。拥衾消尽红尘梦,一夜山泉带雨声。这位也不一般,咸丰同治年间人,当过四川总督、云贵总督,朝廷重臣。春寒料峭时,暮经马道驿,就住下了。山里晚上冷,有点失眠,感到寂寞,这叫羁旅之情,坐起来拥着被子,听了一夜山泉叮咚和雨声淅沥。
清朝,栈道异常繁荣,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宿马道驿,历程收入其著作《秦蜀驿程记》及《后记》,沿途写诗很多。清中性灵派三大家之张问陶一生六经栈道,遍访名胜,留诗数百首,其中有《由马道至武关即目》。
马道驿最有名的古迹是萧何追韩信处,一座亭子里树着好几座古代石碑,一方上刻“寒溪夜涨”四大字,嘉庆十年马道驿丞黄绶立。另一方刻“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”,落款大清乾隆八年。
话说当初韩信在刘邦手下得不到重用,选择了逃跑,萧何去追,正好溪水上涨,阻挡了去路,萧何这才追上韩信。他立即给刘邦报告,说这是个大人才啊,于是刘邦建拜将台,授予韩信大将军印。接着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,夺取关中,最后建立大汉王朝。历史常常因为一些偶然的小事件所改变,因此有“不是寒溪一夜涨,焉得汉家四百年”的说法。
古亭、古碑、古桥、古树,山上似乎还有一座古庙,山民背着背篓下来了,让人发思古之幽思。
马道驿随古栈道废弃而衰落,如今在宝汉高速上,有规模设施齐全的留坝服务区和石门服务区,南北车辆必经的之地,服务十分到位。
您也可以来这儿旅游,探访汉朝三国的古迹,褒斜栈道清晰可见,石门水库、拜将台、张良庙、紫柏山都值得一游。